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ASP站长网(Aspzz.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热搜: 数据 创业者 手机
当前位置: 首页 > 百科 > 正文

说书人的新时代——互联网地摊学术时代

发布时间:2019-11-30 07:34 所属栏目:128 来源:创事记
导读:副标题#e# 因为中美贸易纠纷影响到了大多数国人,所以,人民群众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各国历史的知识渴求日益高涨。有需求就有供给,有打赏就有市

因为中美贸易纠纷影响到了大多数国人,所以,人民群众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各国历史的知识渴求日益高涨。有需求就有供给,有打赏就有市场。目前的互联网时代,是说书人能够遇到的最好时代。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优良的茶馆文化。起居注的作者,都比不上说书人了解宫里(包括其他国家宫里)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说书的规矩只有两个,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能做到极致其实很难,得有功力。严格来讲,《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是说书人的成果汇总,四大名著占了三,可见说书文化对这个国家的影响有多大。其实,哪国的严肃著作对国民的影响会比小说更大呢?都是一样的。差异可能主要在于科普著作的质量和数量。

不能讲说书不都是真实的,就对社会没有太大影响。其实,说书文化对老百姓的影响很大的。三国传说以刘皇叔为汉室正统,即便曹氏在当时大部分地区治理得可能更好,也只能落下个白脸的奸臣形象。欲毁其族,先毁其史。

不只中国如此。日本在战前和战后都存在 " 皇国史观 "。平泉澄的《物语日本史》,就是美化日本皇权的历史,有很多虚构成分。部分虚构的历史著作是好是坏?这要看站在什么角度看。日本战后被美军占领,国民士气溃败,大多数日本人处于不义战争的发动者和战败者双重心理压力之下,抬不起头。以山冈庄八和司马辽太郎为代表的文学创作者,深入挖掘日本战国时代,通过将德川家康、丰臣秀吉、织田信长等几乎所有日本战国时代人物予以物语化、形象化,进行文学创作,激发了日本人的民族自豪感和独立精神。德川家康虽幼年不幸,但终因隐忍而建立幕府的故事,激励了被美国占领的日本人少说多做、发奋图强,战后不到二十年,就硬是忍出了日美贸易战。日本战后的企业家,很多都是读着这些故事渡过困难期的。我们今天来读这些日本历史小说,可能都会觉得好笑,比起中国春秋战国时代起就动辄几十万大军的征战,日本战国时代一场著名战役,感觉就像千余人在互殴,甚至为了百余人的突袭还要大段描写。但取乎其心的情节,确实为战后日本恢复文明自信奠定了基础。

日本文明就真的那么好吗?并没有特别优势。日本历史上也有数不尽的尔虞我诈,下克上,天皇朝不保夕。但日本文化届在战后非常困难的时期,挖掘了自己历史文化中的精髓,挖掘了十分激励人心、十分正面的因素,这是成功的。他们一面吸收外来西方文明,一面把自己的文明精髓挖掘出来、树立起来,加以融合。

中华上下五千年,可以挖掘的太多了。但自近代以来,基本是大批判为主。究其原因,可能跟清政府一直抵制改革有关。改革不成,最后革命,革命需要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全盘西化是民国不少知识分子的认识。到了前些年,大陆有了很多明清文学作品,不少也改编成影视作品,大多数展现的,要么是吾皇英明,要么是封建必亡。要说是历史,也不全是,但这样的挖掘创作,跟日本战后的文学家们相比,立意还是差了不少。一个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仿佛能提取的没什么精华。老百姓能都去研究历史吗?不可能的,只能读些通俗读物,看影视作品。如果看到的尽是大批判,而外来文明正好也有深入批判,那就逐渐对自己文明的认识就局限在所见的通俗作品范围之内,逐渐也就失去了信心。

这是文化届的大问题。民国学者曾经不低头。陈寅恪认为中华才堪 " 文明 ",西方才是野蛮,因为他看到了西方在中国土地上的野蛮行径。那一代学者不是做纯粹的研究,他们其实是在保留自己文明的火种。今天日本历史学届仍有不断解构中华文明的,他们的用意跟战前的皇国史观一脉相承,并且,这些学者的用功和学识,恐怕要超越今天这个年代很多中国学者。我们大都知道投笔从戎的救亡图存,但对那些看得更高远的历史文化上的救亡图存,恐怕直到今天也没有理解很透。

面对西方时,曾经先把自己彻底否定了,今天再发现原来西方也不是完美的,这时候,意味着再迟钝,也该去挖掘自身文明中的精髓了。清末民初的全盘西化、各种西方思潮的全面侵入,以及后来对自己历史文化的全然漠视,各种大而化之,动辄推倒重来,是今天虽然经济有了大发展,但仍然缺乏自信的关键。我们的学届特别善于批判自己这个文明,还有一些相当于高级黑。每个文明其实都有很多糟粕,你只管批判自己,人家只管宣扬自己,你下的苦功又不如别人,最后你不投降谁投降?不是讲不该批判、不能批判,而是讲一个现象,为什么学界传递出的信息,长期以来都主要是批判?

为什么今天那么多网络地摊学术流行,那么多网络说书人被追捧,因为我们学界和文化届还沿着几十年来大批判的思路前进,但人们感受到的,是西方没有传说中那么公平、公正,这在互联网的今天甚至都不需要举例。这种感受不是你继续讲 " 民主自由万岁 " 就能让人信服的,人们需要一些对世界、对自己国家文化历史的深刻解释。谁愿意自己明明生活得更好了,还要扭曲的认为自己的传统都是糟粕?所以为什么互联网上爱国成了一门生意,那么多人愿意打赏,真是所有这些读者都蠢笨吗?不是的,是因为他们看不到对这个世界更好的、更符合他们所见的解释,他们赞赏的是他们能够看到的更好解释。学届文化届还要继续看不上这种需求,还要继续百年以来的大批判思路,那就且不要说比战后日本文化届恢复民族士气的格局差了十万八千里,就连过去好容易积攒起来的群众基础也会丢得一干二净。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新一代年轻的国人,对国家的认同感要比前两代人精英们更强,为什么?因为前两代人经历过文革、又经历过对西方的崇拜,历史记忆中仍有很多负面。但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这些历史负面,大学者们应该理解,今天中国年轻一代企业家已经是 80 后和 90 后了,你去提醒他们未曾经历的挫折时代,去告诫一些历史教训,这是对的。但你要只告诉他们这些挫折和教训,无法解释为什么中国能走到今天,他们为什么会获得成功,或者一边告诉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西制的引入,之所以没有更成功是因为民主自由得不够,那这种偷懒的解释只会导致越来越会失去听众。一是因为今天很多优秀的年轻人,已经比上一代精英在海外待的时间还要长,他们做出判断的信息依据会更全面;二是很多 1980 年代从西方传来的似是而非的理论,已经逐渐失去解释的张力。

以基建为例,我们看到以财政和央企主导的基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从投入产出的传统解释来看,在许多区域搞大基建其实在经济上是不划算的,这些债务负担既被西方所诟病,同时中国的精英们也很热衷讨论。但如果不是这样的建设规模,今天西南、西北许多曾经贫困落后的地区,完全没有任何发展的可能,贫困落后将永无改变之日。按照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这些地区应该自然衰败,那里的人口应该自然减员、流出,流入到其他大都市,成为那里服务业的廉价劳动力,这样才符合 " 经济规律 "。然而这种把人彻底物化的观念,就真的正确吗?就真的是唯一的 " 现代化 " 方案吗?

(编辑:ASP站长网)

网友评论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