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ASP站长网(Aspzz.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热搜: 数据 创业者 手机
当前位置: 首页 > 运营中心 > 建站资源 > 电商推广 > 正文

细说刷脸支付:企业为什么要革自己的命?

发布时间:2019-12-02 23:10 所属栏目:130 来源:站长网
导读:(讯)《创新者的窘境》里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 突破性技术通常会产生新兴市

(讯)《创新者的窘境》里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

突破性技术通常会产生新兴市场。率先进入这些新兴市场的企业,会比后来者具有明显的先行优势(first-mover advantage)。

在第三方支付领域,支付宝曾经有过独占市场近八成市场份额的“高光时刻”,不过这个时刻停在了2015年。2014年的春晚后,微信支付依靠“春晚红包”,将一家独大的市场硬生生拆成了两强争霸。

在之后三年的竞争中,微信支付将高频的社交属性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两者差距越来越小。失去竞争优势的支付宝这时选择了换一个赛道——刷脸支付,一种能重塑市场及产业格局的全新模式。

在2015年3月的德国汉诺威展上,马云特别演示了刷脸支付,震撼全场。

事实上,当时的刷脸支付,距离大规模商用,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直到2019年,支付宝的“蜻蜓”和微信的“青蛙”纷纷打出“补贴上百亿”“投入无上限”的口号。“巨头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产业各方都不再犹豫,全力投入争夺市场,刷脸支付元年正式到来。

刷脸支付,支付宝的诺曼底登陆

相信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惑:二维码支付明明已经很方便了,而且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体验也不差,还不用担心人脸信息泄露、暴露素颜、直面双下巴等一系列麻烦,何苦还要搞刷脸支付呢?

更有甚者,最卖力推广刷脸支付的两大巨头——支付宝和微信,原本就是二维码支付时代的最大获益者。推广刷脸支付,势必意味着对二维码支付的颠覆和取代,对既定行业格局的重新洗牌,它们真的有必要革自己的命吗?

当然有必要!

虽然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废话”,但背后的原因十分重要。

这背后的原因分析,就像质疑刷脸支付的人一样多。比如提升支付体验、生物识别安全性高、有增值服务空间……

这些原因也没有一个是错的。不过,在我看来,根本原因只有三个:

第一,中国的支付创新已经到了无人区,作为最重要的支付服务提供者,支付宝、微信有责任、有义务、更有动力去开创新的支付方式。

第二,二维码支付一定不是未来最主要的支付方式,至于是什么?没有人知道,但这也正是探索刷脸支付的意义所在。

第三,只有换个赛道,支付宝才能不被微信支付蚕食市场份额,并有机会再次碾压微信支付。如果说“春晚红包”是微信支付的珍珠港偷袭,那么,刷脸支付或许就有可能成为支付宝的诺曼底登陆。

个中原因,我们不妨逐个细说。

发展进入无人区,巨头要革自己的命

2016年5月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任正非做了一个论断: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

这一论断引来无数人的热议,同时也让很多人去思考探寻,中国还有哪些领域、哪些行业进入了“无人区”。如果放到现在来看,移动支付应该是其中之一。

有人甚至会质疑这个结论——毕竟,移动支付最重要的二维码技术源自于日本;将二维码应用于支付中,日韩是先行者;而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美国更是早在1998年就有了。相比之下,国内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只是“晚辈”。

然而,上述种种并不与中国的移动支付发展进入无人区相悖。这就如同英国制造了第一台实用蒸汽机、德国发明了汽车,但是只有美国福特才将汽车普及一样。没有人会否定当时的福特是处在无人区之中。

更何况,移动支付被诟病的模式创新,已经逐渐向技术创新发展。以基础设施的支撑为例,2018年Visa清算处理能力是2.4万笔/秒,实验室下的峰值处理能力约6.5万笔/秒,欧洲快速支付系统的交易峰值是500笔/秒。而网联在2018年“双十一”当天的峰值数据为9.2万笔/秒,这个数值创下了国际范围内清算组织实际处理并发峰值的纪录。更别说网联平台规划的平稳处理能力为12万笔/秒,极值处理能力达到18万笔/秒,这种处理能力,在世界上可谓遥遥领先。而如果按照交易笔数算,网联也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清算体。

这些都展示着我们在移动支付上的领先,向前看去,我们的支付不再有模式可以模仿。作为支付界的两大龙头,支付宝、微信已经进入了支付发展的无人区。无人区内的彷徨不安,促使着企业前进,因为待在原地的结果,很可能是被超越。

在无人区里,发展无既定规则、无确定方向。迷茫,是无人区内企业的共同感受。同在其本行业进入无人区的华为,虽然没有给出无人区中发展的具体路径,却给了一个努力的方向,那就是自我反思、自我批判、保持对市场的警觉,甚至是自我颠覆。简单说,就是“企业要革自己的命”。

生物识别技术在支付验证方面的独特优势,成为巨头们想要率先攻克的堡垒。在历经眼纹、声纹的失败后,指纹率先应用于支付验证,但是这还不够,因为其本质仍然是对二维码支付的辅助验证。人脸识别作为最接地气、最可用、应用场景最多的技术,成为了支付无人区里的一个灯塔,并且再进一步,可以进行眼纹、虹膜、视网膜的辅助验证。

所以说,即便在无人区里,也并不是随便选择一个方向就能前进。

支付的未来,会是生物识别吗?

无论是讨论什么,人们都关注其未来,其迷人之处就在于未来的“可预知”和“不可确定”,对于现状则讨论较少,因为现在具有确定性。

支付行业同样如此,未来的支付方式有可能是刷脸,也有可能是“刷手”、“刷眼睛”,没有人能确定。唯一确定的是,二维码支付一定会被淘汰。

因为人们对于支付“便捷和安全”的体验追求只会向上,不会向下。这就像消费中的“棘轮效应”一样,养成高消费习惯,就很难再回到低消费。中国有句古话更形象——“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支付体验同样如此。

虽然二维码支付依靠大力补贴,迅速从网约车领域扩散到电商、零售、医院等各个场景,但是相比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其他支付方式,二维码支付的便捷和安全都不具有明显优势,可替代性极强:

一方面,在便捷性上,二维码支付既依赖于网络,比不上NFC支付,又依赖于手机设备,比不上刷脸;

另一方面,在安全性上,制作简单、获取方便虽然是二维码的优势,却也是双刃剑,骗子调换二维码或是用其“钓鱼”,同样简单至极。一旦密码验证的方式遭到泄密或被破解密码,便再无安全可言。相比之下,刷脸支付基于生物识别技术,人脸为唯一ID,用人脸图像采集、人脸定位、人脸识别处理等技术确认用户身份,安全性更具保证。

当市场中更具安全、便捷优势的产品得到用户认可时,二维码就将被广泛替代。用户的需求又会倒逼支付服务提供商提供更适合的产品,淘汰旧产品,创新新产品,正好印证了熊彼特所说的“创造性破坏”。

而对于两大巨头而言,同样可能存在用刷脸支付代替二维码支付的动力。除了用户需求外,二维码的可扩展性已经很小。而刷脸支付则不然,基于可视屏幕的广告、交互体验、商户会员制等服务,都极大的拓展了支付服务的范围,带来更多的商业可能性。

所以,二维码支付一定不是未来支付的终极方式,到底是什么,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答案。但毫无疑问,刷脸支付是目前综合商业可行性、技术可行性最强的那一个。

而且,在未来尚不可知的情况下,先把可能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总不失为明智之举,即便是在今天需要很大的投入,也有可能在明天形成可观的回报。

两强争霸,“修昔底德陷阱”出现

国际关系领域中有一个名为“修昔底德陷阱”的“铁律”,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最后两国掀起战争。如果以这个视角去看国内的移动支付行业,你会发现,这个铁律同样适用。

简单分析国内的移动支付市场,“2+1+N”的格局很清晰。“2”自然指支付宝、微信两大支付帝国;“1”是有“国家队”之称的银联云闪付,虽然基础好、资源好,但无奈错失进入二维码支付市场的最佳时机,想要和两大帝国一争雌雄,还得快马加鞭;“N”包括苏宁支付、拉卡拉、汇付天下,等等。若是将支付市场中所有的参与者比喻为世界各国,那么支付宝和微信无疑是最强大的那两个国度。

“两强争霸”在所难免,想要真正夺得支付行业的霸主地位,挑战另一方几乎是必然的选择,恰如“修昔底德陷阱”。

对于当前的支付市场格局,支付宝或许是不太满意的,因为它曾是当之无愧的霸主。在2015年之前,支付宝从手机支付开始,已经在支付行业深耕了5年,巅峰时期占据第三方支付市场80%以上份额,结果,被微信支付的“春晚红包”打了个措手不及,随后因微信的社交高频属性而逐渐丧失“领土”。

根据支付宝、微信公布的数据,2018年支付宝日均交易笔数5.41亿笔,微信日均交易笔数12.78亿笔。支付笔数不代表金额,但“高频使用”恰恰是支付宝面临的潜在危机。不过,想来也正是因为此,才有了银联云闪付和其它独立支付机构(拉卡拉、汇付天下等)及自带场景的苏宁支付、小米支付等支付机构的发展空间,随后更是带来了聚合支付的发展。

因社交习惯带来的交易频次差距,支付宝实在无力回天。既然已有赛道跑不过,那不妨换个赛道重新竞争。

在刷脸支付的市场上,支付宝看到了重回昔日支付行业霸主地位的希望。

微信支付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依靠社交属性,有高粘性用户和高打开率,在支付特别是线下支付时,会顺手使用微信支付。这种支付方习惯,高度依赖于支付的介质——手机,一旦用户在支付时,不再需要手机,微信将失去社交优势。这时的竞争,将纯粹依靠产品推广、优惠力度了。

回过头来看,会发现,在刷脸支付的推广上,一直是支付宝更加用力,微信跟随。

(编辑:ASP站长网)

网友评论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