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ASP站长网(Aspzz.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热搜: 创业者 手机 数据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外闻 > 正文

马斯克:将捐赠1亿美元奖励碳捕获技术(3)

发布时间:2021-02-06 12:36 所属栏目:16 来源:网易科技报道
导读:对于交通部门来说,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未来电动汽车将对传统燃油汽车实现有效替代,路面交通将实现完全电气化。因此,电动汽车加上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将是路面交通部门实现脱碳的重

对于交通部门来说,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未来电动汽车将对传统燃油汽车实现有效替代,路面交通将实现完全电气化。因此,电动汽车加上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将是路面交通部门实现脱碳的重要途径。当然,随着制氢成本的下降以及氢能技术的成熟,未来氢燃料电池汽车也值得期待。对于航空、航海等交通部门,生物燃料、氢燃料等相关能源的使用可以降低这些部门的碳排放,对于无法避免的碳排放,则可以通过自然碳汇以及CCUS等技术实现零碳排放。

从碳中和目标的实施阶段来看,中国需要统筹规划,从“十四五”规划开始布局,逐步引导投资转向零碳和负碳领域,在接下来的各个五年规划中制定明确的减排目标,并配以相应的减排政策支持。整体来看,中国的碳中和路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一(2021-2030年),主要目标是实现碳排放达峰。在短期内,由于煤炭仍然是中国的主体来源,随着电力需求的增长和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发电和工业端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将保持一定的增长态势。另外,目前中国人均汽车保有量非常低,仅为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左右,未来交通部门的能源需求增长空间依然很大,短期内交通碳排放还将持续增长。因此,在碳排放达峰的主要目标之下,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逐步替代发电和工业端的煤炭消费,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油汽车的替代,引导消费者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型。

阶段二(2031-2045年),主要的任务是快速降低碳排放。在碳达峰目标实现之后,中国需要在接下来的三十年内将超过100亿吨的碳排放实现净零排放,因此在开始的十五年内,中国需要快速降低碳排放。一方面,随着可再生能源和储能成本的显著下降,“可再生能源+储能”将逐步实现平价上网,实现对化石能源的有效替代;另一方面,随着电动汽车成本的下降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电动汽车+交通基础设施”的组合将有效替代传统燃油汽车。因此,阶段二的主要手段包括大规模利用可再生能源,大面积完成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油汽车的替代,实现交通部门全面电力化,加大CCUS、BECCS等负碳排放技术的推广使用,完成第一产业的减排改造。

阶段三(2046-2060年),主要任务是深度脱碳,实现碳中和目标。在此阶段,CCUS、BECCS等相关技术将逐渐成熟,可以实现大规模推广。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等相关技术实现商业化利用。在工业和发电端、交通等领域完成清洁低碳改造之后,对于那些无法实现零碳排放的行业来说,可以通过碳汇、CCUS、BECCS等负碳排放技术来实现碳中和目标。

如何保障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在未来40年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对于中国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在逐步完成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新能源行业、储能行业、CCUS等零碳和负碳技术排放行业将迎来比较快速发展,中国高质量发展进程将加速推进。为了保障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中国需要做好以下方面:

一是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相关制度建设。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是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将碳中和目标纳入社会发展规划目标中,完善气候变化相关的立法工作,不仅可以将碳中和愿景提升为社会行动共识,同时可以保障碳中和承诺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另外,还需要加快构建统一有效的全国用能权、碳排放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

二是未来40年内达到“碳中和”,对于中国来说,时间比较紧迫。需要从“十四五”规划开始布局,在未来四十年的各个五年规划中提出阶段性的减排目标,争取在“碳中和”相关领域提前布局。特别是需要鼓励国有能源企业积极尽早入局,利用雄厚的国有资金和成熟的技术积累发挥优势,成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下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

三是完善能源科技创新政策设计,推进关键零碳和负碳技术的发展。碳中和过程的深入推进需要配套CCUS、BECCS、储能、氢能等零碳和负碳技术作为支撑。政府需要完善能源科技创新政策设计,重点关注发电、工业、交通等相关领域零碳和负碳技术的发展,争取从产业链和技术上走在世界前列。当然,由于技术变革速度和方向存在不确定性,未来还需要加强新兴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四是增强能源国际合作,加快全球碳减排进程。目前全球有超过120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和煤炭消费国,中国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无疑会加快全球气候变化治理进程。增强国际合作不仅可以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可以实现不同国家之间在节能减排、低碳、零碳以及负碳等相关技术上的互补,最终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作者:林伯强 编辑:洪晓文)

马斯克:将捐赠1亿美元奖励碳捕获技术

(编辑:ASP站长网)

网友评论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