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ASP站长网(Aspzz.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热搜: 创业者 数据 手机
当前位置: 首页 > 云计算 > 正文

“自主可控”争议背后:阿里云的超级营销术(2)

发布时间:2018-05-29 04:46 所属栏目:124 来源:站长网
导读:二、我们以前经常说企业内部的数据应该被打通的,现在很多的客户已经理解这句话,去打通数据。但实际上,这些私有云之间其实做不到数据打通,这是最大的问题,其实OpenStack的兼容和互通是一个最大的谎言和骗局。 O

二、“我们以前经常说企业内部的数据应该被打通的,现在很多的客户已经理解这句话,去打通数据。但实际上,这些私有云之间其实做不到数据打通,这是最大的问题,其实OpenStack的兼容和互通是一个最大的谎言和骗局。”

“OpenStack的兼容和互通是一个最大的谎言和骗局。”看到了哈,这是他继南京引爆话题之后,再度在武汉引爆的争议。这两天,许多人依然持续做着回复。

我非常喜欢李津这种个性。他是罕见的融技术、实战、产业、商业、人文、知识普及于一体的行业高管。有他在,媒体不愁没选题,也不愁听不懂一些枯燥的行业问题。

这问题里,有阿里云强烈的自信。因为,自研的云计算服务体系,尤其是依托一个庞大而开放的生态、无数应用案例沉淀的体系,有它的系统性、有机性、开放性。

是的,自研不等于封闭,恰恰更为开放。一个例子,全球许多软件都在集成到阿里云平台,它开放的接口非常丰富,在全球软件体系中,API调用名列全球第三。

这种基于自研的开放特征,在实施与部署时,不但胜过那种DIY的路径,更是拥有非常明显的效率优势。

阿里云能成为中国市占第一(后面所有同行加总也远不及它)、亚洲第一、全球老三,与自研的路径深有关联。

我刚才说,这里面有隐蔽的攻击性。一个相反的例子就是,思考挺早却犹豫多年才涉入云计算市场的华为,背后就跟它摇摆不定的开源路径有关。当然,华为的硬件属性,也是限制它的云服务壮大的因素之一。

另外还有一个例子。最近开始强化布局的京东云,之前也是走的Openstack之路,不过已经完成重构,也走向自研风格。

如此,你是否能体会到南京、武汉两场云栖大会里的营销术么?

你可以将南京场视为话题引爆点,引发行业关注,然后通过武汉这场,系统、深入地将自身的理念完整落地。

考虑到南京场是2019财年开启之月,两场衔接,确实非常像是一轮完整的营销策略。在“驱动数字中国”的理念之下,阿里云唤起了业界巨大的关注度,也教育了许多普通的行业人士。

那么,如何理解刚才我说的一种全球化竞争的危机感呢?

这一层话题,其实也在上面自研与开源之路的PK当中。

那是因为,中国云计算市场,大部分企业之所以走上Openstack开源路径,跟中国复杂的产业演进、各种数字化壁垒有关。

李津上面已经提到,Openstack路径形成了一种“孤岛状态”。因为,这种路径下,私有云不可能真正打通数据。

多年前,PC时代的信息化,曾经经历过孤岛状态,移动互联网时代,一定程度上,曾弥合这种割裂。“去IOE”潮流中,也有这重效应。但全面云化时代,Openstack路径带来的割裂感,形成的孤岛与壁垒,比前一轮信息化显得更为严重。因为,前一轮更多还是流程的改造,而这一波,则直接涉入许多企业、行业、整个生态的底层。

这就凸显出阿里云的价值。它确实有自信。但也有被动。因为,这种格局之下,它的拓展也会受限于割裂局面,有些方面非它一家所能解决,某些方面,它只能等待整个行业的演进。

过去几年,不断有人让李津比较阿里云与海外同行之间的差异。他说,却没有人真正去关注中国与美国诸多企业数字化进程的差异。

他没有点透。我自己的理解是,美国企业的云化进程显得更快,原因在于,一个自由的市场,对于数字化的认知、产业成熟度、社会信任、制度等多个层面,拥有比较优势。

我们看到,亚马逊、微软、谷歌、IBM们,在自己的地盘,拓展速度很快。当然,也包括与美国制度、文化、语言相近的同质化国家。

而阿里云身处中国市场,却要面临诸多复杂的壁垒。

打破这种壁垒,它的自研路径当然非常有优势。但面对Openstack路径带来的割裂,想要快速复制,确实也有许多阻力。

阿里当然可以一一去谈,逐一攻破壁垒,但那没有什么效率。它只能采取一种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唤起更高的认同,在更高维度上打破僵局。

你能看到,几年来,阿里云多次巡展一样的落地,其实不是同质化的推广,而是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与产业结构而做的定义。

阿里云确实是一家具有前瞻性的企业。相比其他同行,它更多站在国家、区域、行业的整体视角去拓展未来,化解挑战。过去几年,它承担了许多教育、培育市场的工作,展示了一家龙头企业的责任。

但它此刻确实也遭遇着上述挑战。

这是否意味着,随着时间演进,本地市场开放,阿里在本地也没了竞争优势?

当然不是。恰恰相反,这种挑战也是一种偌大机遇。因为,类似的壁垒,只能由本地企业才能真正打破,海外巨头在中国的拓展,不要说会受制于日益加深的自主可控的国家安全诉求,它们也不可能真正精耕细作,它们全球统一的平台,在中国具体的产业土壤中,会持续遭遇挑战。

但这种变化不可能一朝完成。此刻的阿里云,是要承受长短期目标的考验。

它不仅是阿里集团偌大版图中一项独立的战略性业务,也是阿里集团多样性收入的来源,未来必定也是核心的利润来源。而就眼前来说,阿里云的表现,也是衡量阿里集团未来成长性、提升市值管理的一个关键维度。

因为,有这层原因:亚马逊在美国资本市场上之所以高歌猛进,市值高企,更多就仰赖于它的云计算业务的壮大与获利能力。而美国投资人观察阿里的视角,也很难绕开这一业务,所以阿里云确实也是这个周期关键的参考。

过去3年多,阿里云在阿里财报中确实得以标榜多多。它身上背负的责任可想而知。

所以,新财年这两场云栖大会,在“驱动数字中国”的理念下,如此强调“自研”与“自主可控”,就绝不是一种俗见的策略了。它一定带有仪式化的用意,说它开启了一轮巨大博弈,应该不为过。

不过,考虑到短期很难大规模落地,阿里云应该也不会放弃其他扩张的渠道。比如国际化。

武汉云栖大会采访环节,胡晓明透露了一个关键的节点:7月,阿里云将推出国际板的专有云方案。

我想,这是一个关键的信号。若能在海外打开局面,这种方案有望比中国大陆具有更多速度优势。而它也能对国际资本市场产生诸多效应。

说到国际化拓展路径,我从胡晓明口中听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机会。考虑到云服务也是一种基础设施,这确实也是一种可行的路径。

胡晓明说,阿里云已经落地10个国家18个地域44个可用区,并在进一步扩张建立合作体系与技术服务生态。

(编辑:ASP站长网)

网友评论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