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ASP站长网(Aspzz.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热搜: 创业者 手机 数据
当前位置: 首页 > 运营中心 > 建站资源 > 电商推广 > 正文

拼在“最初一公里”的十万生鲜电商年轻人

发布时间:2021-02-07 09:28 所属栏目:130 来源:A5专栏
导读:
导读:在台企卖了20年电脑的吴阿东,选择在不惑之年扎根到农业领域,半辈子积累的经验被运用到田间地头,转身成为鲜食玉米的电商拓路者; 海外硕士毕业的新疆姑娘赵闫,放弃绿卡回到生活了十几年的家乡,带领自己的两个双胞胎弟弟,专门从事新疆红枣的种植、加工和

在台企卖了20年电脑的吴阿东,选择在不惑之年扎根到农业领域,半辈子积累的经验被运用到田间地头,转身成为鲜食玉米的电商拓路者;

海外硕士毕业的新疆姑娘赵闫,放弃“绿卡”回到生活了十几年的家乡,带领自己的两个双胞胎弟弟,专门从事新疆红枣的种植、加工和销售;

患有神经性肌肉萎缩的杨添财,二十出头的年纪开了第一家网店,试着帮助父母卖自家种植的猕猴桃,目前已经是销售额上亿元的电商达人……

为这些创业故事提取一个关键词的话,无不和农业息息相关,在一度被主流舆论所遗忘的乡村里,像赵闫一样的年轻人已经多达十几万。不禁让我们思考,为何几年前还是高风险的代名词,甚至被资本市场绕着走的农业市场,悄然成了IT大佬、海归精英以及无数草根青年创业的新热土?

01 装在套子里的农业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农业可能不是一个有吸引力的赛道。

至少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相较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来说,农业一直都是资本最为冷静的市场。尽管在上世纪80年代后曾出现几次创业浪潮,涌现出了新希望、牧原、万向等风头无二的企业,却始终难掩农业背后的辛酸。

刘永好、秦英林等少数幸运儿在农牧业市场博得了亿万家产,可仍有数以亿计的农民兄弟刚刚越过贫困线。对比江浙地区大批靠手工作坊衣食无忧的“土老板”,农业显然不是一个谋生的好计策。即便农民出身的鲁冠球多次呼吁“只要政策对头、重视科技、投资到位,农业一定是一个大产业、好产业,而且效益不会比工业差。”但农业又一直处在“缺少变革和新故事”的资本荒漠。

特别是放大到国民经济维度上,虽然农业是中国的三大产业之一,对GDP所占的比重却在逐年下滑,俨然成了装在套子里的行业。

个中原因并不难解释,甚至可以梳理出农业的三重原罪:

一是生产端的高度分散性和需求端的高度不确定性,导致农业成了风险极高的行业。诸如姜你军、蒜你狠、豆你玩、猪坚强等现象就是最直接的例子,这些流行语走红的背后是无数网民对于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情绪释放,鲜有人关心的是,每每在农产品价格上涨后的第二年,都会有大批的农民种植相应的农作物,最终导致市场供大于求,价格开始急速下跌,一年的收入也就打了水漂。

二是分布散、规模小的小农模式仍是当下中国农业市场的主流。对比国外大中型农场林立的耕作模式,国内还是传统小农经济主导的产业。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经营耕地面积小于10亩的农户占比持续稳定在84%—86%之间,大于10亩的农户占比仅维持在14%—16%,且呈现出小幅下降的趋势。正是产业链的分散和各自为战、相互剥削,导致农业长期处于高投入低回报的状态。

三是缺少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品牌,大多数农产品未能成为消费品。或许网易的味央猪可以拍到20多万一头的天价,京东的跑步鸡可以高于市场价格两到三倍,云南的褚橙往往是供不应求的局面,但“重渠道不重品牌”仍是农业的真实现状。即使农产品是刚需中的刚需,却未能给消费者带来超越产品本身的消费体验和价值,品牌的缺失从一开始就限制了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和想象空间。

让人深思的一个问题是:互联网在过去十年中屡屡扮演了“颠覆者”的角色,比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营销、互联网+医疗等等,也频频加速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为何在痛点清晰、方向明确的农业市场,互联网偏偏成了边缘角色?

02 互联网的化外之地

如果说互联网未曾打农业的主意,俨然有诽谤的嫌疑。

仅仅是在过去两年中,互联网巨头和农业大户联姻的消息就屡见不鲜。诸如AI养猪、AI种瓜、AI养鹅、农业大脑等概念多次出现在形形色色的发布会上,农业数字化似乎已经是离弦之箭。

再往前追溯一些的话,电商下乡运动一度轰轰烈烈,在一幕又一幕刷墙的标语中,农村早已不是电商未曾染指的处女地。同时物流领域的玩家们也在积极将战线延伸到乡镇,可为何农业照旧是互联网的化外之地?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要厘清农业的产业链条,即主要包括生产、运输、消费三个环节。遗憾的是,新技术对农业生产端的改造,还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像AI养猪之类的尝试能否推而广之仍然存疑,而互联网对农业的改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集中在流通环节,目的是打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可由于当前的农业还是典型的小农模式,导致科技化改造的难度大、成本高,加上农产品缺乏统一标准、客单价和利润率双低的制约,小农户始终无法融入到电商体系之中,中国的农民也被迫隔绝于互联网之外。

但互联网商业就像一场寻找新大陆的游戏,当最容易改造、距离最近的领土被瓜分殆尽后,哪怕是最苦、最累、最难啃的农业,也注定会吸引越来越多人的目光,何况农业着实是一片新蓝海。

在拼多多开始崛起的2015年,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的探索几近完成,所以拼多多将着力点放在了农产品的需求上,其中的撒手锏正是“拼购模式”。通过拼单的玩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汇聚同质化的需求,比如在草莓上市的季节里,数万人乃至几十万人的拼单,刚好可以消化掉一个产区的应季产能,继而为当地农民创造稳定的订单。

或许“拼购”在当下已经不是什么新概念,却巧妙地解决了农业电商化的一个核心痛点:消费者在时间和空间上极度分散的需求被集约化,需求端的不确定性也就迎刃而解,然后一步步将需求和产地连接,帮助小农户在电商体系中直连全国的大市场,最终让拼多多成了万亿市值的电商新贵。

03 崛起中的农业赛道

倘若只是将拼多多的逆袭归功于拼购,恐怕会陷入另一个误区。

靠农产品起家的拼多多,对农业的改造是有迹可循的,大致可以归结为:从“最后一公里”的农产品需求,到“产地直发”的农产品流通,到“最初一公里”的源头变革,再到农业前沿科技的探索。

新技术改造农业还是后话,拼多多的护城河其实在于“最初一公里”。毕竟互联网的聚集效应并非是拼多多的专利,控制农业的上游生产,才是构建竞争壁垒的关键,也是彻底激活农业赛道的必要条件。

以2020年初的一幕为例,阿里、京东、拼多多等均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农业,一是为了帮助部分产地消化因疫情滞销的农产品,同时也是电商平台们的新战场:阿里将直播卖货引入了农业领域,并掀起了县长带货的风潮;京东的物流能力进一步向乡村下沉,并将合作产地的农产品推上了焦点位;拼多多在过去五年中打造的天网、地网、农地云拼等技术和模式创新,也逐渐被外界所熟知……

对于现阶段的农业市场而言,巨头们的“神仙打架”绝不是什么坏消息,有了拼多多崛起的经验和刺激,几乎所有的电商平台都在重新聚焦农产品,折射到整个农业赛道上,正在酝酿新一轮的生机和活力。

(编辑:ASP站长网)

网友评论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